缺鐵性貧血

〔記者周為政員林報導〕五十二歲女病患﹁美惠﹂,有子宮肌瘤病史,長期為頭昏目眩、疲倦症狀困擾,平時沒服藥物,症狀嚴重時才掛急診,經抽血檢查,除血色素低外,沒其他特殊症狀,但為什麼會頭暈,是否和貧血有關?家醫科醫師林盈利診斷為﹁缺鐵性貧血﹂,可能是子宮肌瘤造成血經量過多引起,服用鐵劑後,頭暈已獲改善,六個月後血色素已回到正常範圍。

   衛生署調查,台灣地區女性缺鐵率最高年齡層為十三歲至十八歲、三十歲至五十歲,四歲以上女性缺鐵率為八點六%,缺鐵貧血率二點一%,為男性的五倍。

   整體而言,林醫師說,國人缺鐵營養狀況有明顯性別差異,鐵不足問題,女性較男性嚴重,女性在四歲以上各年齡層均有缺鐵問題。

   彰基的林醫師說,缺鐵性貧血係因缺乏鐵質而造成的血紅素合成有缺陷,使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色素減少謂之,醫師說,一般鐵的缺乏通常有一定過程,依臨床症狀分三時期:(一) 當身體內儲存鐵漸減少,提供給發育中紅血球,製造正常血紅素的鐵質不足,此時病人還沒達貧血狀態。(二)用完儲存的鐵質,身體內部鐵的儲存會逐漸耗竭,同時伴有血清鐵蛋白濃度下降,血漿中所有鐵質的結合容量上升。(三)當鐵質持續缺乏時,血紅素濃度降到正常範圍以下,產生鐵質缺乏性貧血,上述階段皆會出現。

   缺鐵性貧血症狀,若紅血球不足或血紅素低於正常標準,貧血現象便出現,輕微者可能沒有特別徵狀,嚴重者容易疲倦、頭暈、眼花、心悸、喘、皮膚呈蒼白、軟弱無力等。

   缺鐵性貧血原因(一)血液流失:血液可從胃腸道、生殖道、泌尿道等地方流失,血液的流失可以看得到的如血便、黑便、血尿等,也可能看不到,必須以試劑檢測大小便中的潛血反應,一般因血液流失而引起的缺鐵性貧血,最常見是女性經血過多症或因潰瘍引起的胃腸道出血。男人或停經後婦女發生缺鐵性貧血症,務必詳細檢查那地方有潛藏出血,臨床上潛藏的出血常常因胃腸或泌尿道腫瘤所致。(二)鐵質吸收減少:此發生於長期吃素或因胃切除或胃酸缺乏等病人,由於食物中鐵質不足或鐵質吸收減少而引起缺鐵性貧血症。(三)懷孕哺乳或發育中小孩,因鐵質需求量增加,若無適當補充鐵質,也會造成缺鐵性貧血症。

   治療方面,林醫師說,缺鐵性貧血診斷只是一種症候群,並非最後診斷,當一個人得到缺鐵性貧血時,一定要仔細尋找原因,才能對症下藥,許多急於改善缺鐵性貧血的病患,接受輸血或補血劑,雖然症狀減輕,卻疏忽尋找原因而延誤可能潛藏的腫瘤診斷時機,因此一旦發現有缺鐵性貧血,務必要詳加檢查再治療。

   提升缺鐵造成的血色素降低方法有兩種:(一)食物是最好的特效藥,雖然陳腔濫調,但都有事實根據,其實,食物是最天然、最安全而易吸收的營養補充品,一般含鐵豐富的食物中,動物性食品利用率較高,最佳鐵質來源是肝臟,其次是牡蠣、貝類、內臟和瘦肉,肉類以紅色越深,含鐵量愈高。

   深綠色蔬菜(如菠菜、西蘭花、菜心)是植物中鐵質最佳來源,其他如葡萄乾、紅棗、黑棗、全穀類等含鐵量多,可彌補利用率的不足。

   林醫師說,一般食物含鐵量很多,其實不難吃足每日所需基本量,問題出在吸收,體內缺鐵的人不吸收是個大問題,食物中鐵質吸收率不等,可低到三%或高達四十%。

   下列因素會影響鐵質吸收率(一)鐵在食物中的型態:動物肌肉中的鐵以血紅素、肌血球素型態存在者叫血基質鐵,吸收率比非血基質鐵,如蛋、穀和其他植物中的鐵高出兩倍。(二)維生素C:可增加非血基質吸收,因維生素C可使三價的鐵還原為二價的鐵,吸收率較高,吃到含非基質鐵食物時,配合維生素C可促進吸收。(三)酸性物質:非血基質鐵在胃酸作用下會形成二價進入人體,若是胃酸分泌不足或服用制酸劑減少胃酸作用,會使鐵質吸收大受影響。(四)所有影響吸收因素中以身體對鐵的需要最重要,體內缺鐵或身體須大量紅血球,如失血、高海拔、懷孕,鐵的吸收會增加。(五)茶、咖啡中含有單寧酸,會影響鐵質吸收。(六)過多其他礦物質,如高劑量鈣片也會使鐵吸收減低。

   (二)口服鐵劑:治療缺鐵性貧血,光靠飲食是不夠的,含鐵豐富的飲食,可預防缺鐵性貧血,嚴重貧血,應由醫師開立鐵劑補充,有些人對鐵劑可能造成胃腸不適,可先少量投予,並配合含鐵豐富食物,再增加服用六個月以上。

   林盈利說,利用天然食物補充鐵質,不會過量而產生毒性,但大量服用鐵劑,可能造成腸黏膜出血或代謝性酸中毒或腎功能衰竭等,若長期服過量鐵劑,會造成血色素沈著而引起肝硬化,應聽從醫師建議,定期追蹤治療。

本文轉載自    2009-08-08╱台灣時報╱第20版╱醫療健康╱周為政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小天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